首页 资讯 智绘云岭新画卷 华中农大学子探访高原特色农业升级路​

智绘云岭新画卷 华中农大学子探访高原特色农业升级路​

七月的云南高原,生机盎然。一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3日至10日,深入云南省曲靖、楚雄、红河三地特色水果产区,围绕树莓、黑莓、青枣、蓝莓等产业,开展了一场聚焦现代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度调研,探寻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升级密码”。

智能灌溉:一滴水的精准革命​

实践团首站抵达曲靖的黑莓基地。这里颠覆了传统果园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交错的银色管网和实时监控的水肥一体化控制中心。基地创新性地结合基质盆栽与精准调酸技术,通过智能滴灌系统,实现了对果树生长各阶段水肥需求的定时定量补充。“这项技术确保了果实品质的稳定和高产。”基地管理人员赵成龙介绍道。团队成员郑志龙同学深受触动:“小小滴箭背后复杂的调控技术,正是这一滴水引发的产业革命,支撑起了庞大的产业。”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片科技果园也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采收高峰期,基地能吸纳周边乡村近六百名留守老人就业,人均月收入可达五千余元。科技的运用,不仅带来了优质果品,更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田野间逐步铺展。

图1 赵成龙向队员介绍调酸技术  朱星宇摄

图2 基地技术经理周壮向队员展示水肥机 朱星宇摄

图3 水肥一体化设施 朱星宇摄

图4 工人在挑拣封装黑莓 朱星宇摄

品种选育:一株苗的破局之力​

告别曲靖,团队来到楚雄元谋的青枣基地。在壮观的土林旁,大片的青枣林郁郁葱葱。面对当地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企业选择了脚踏实地的攻关路径。基地负责人张婷和许程向团队详细介绍了品种选育的艰辛历程。技术人员深入研究本地环境,经过无数次实验与筛选,最终培育出最能适应元谋昼夜温差、光照条件,且具备更强抗病虫害能力的优质青枣品种。如今,这些精心选育的“潜力股”果树,正引领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迈向充满活力的产业新未来。

图5 青枣基地 朱星宇摄

体系创新:一粒莓的全年答卷​

实践团的最后一站是位于建水的蓝莓基地。面对云南蓝莓产业快速扩张带来的挑战,企业以技术创新作答。基地负责人杨俞重点介绍了其创新构建的“组培育苗+水肥一体化”现代化种植体系。“这套体系确保了种苗的稳定供应和果实品质产量的全年可控。”杨俞表示。超市货架上从“时令鲜品”到“全年供应”的蓝莓变迁,其背后凝聚着无数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是中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生动缩影。

图6 工人在修剪枝条 贾志强摄

图7 周壮向队员介绍田间滴灌设备 朱星宇摄

图8 蓝莓 贾志强摄

青年担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七天的行程,跨越三城,实践团成员们以“一滴水”、“一颗枣”、“一粒蓝莓”为线索,深入观察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智能化、现代化跃升之路。他们见证了数据驱动替代传统经验、智能装备替代人力劳作的深刻变革,曾经的“看天吃饭”正被可计算、可调控的“绿色工厂”模式所取代。更令人鼓舞的是,企业、农户、技术、土地、市场等多方力量正紧密协作,形成合力,努力将“丰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丰收”。

此次调研让青年学子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需要代代新农人接续奋斗的“马拉松”。华中农大学子们表示,将牢记“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坚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为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新画卷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上一篇突发泥石流,普洱石油紧急驰援保供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延伸阅读

返回顶部